[摘要]《当幸福来敲门》故事凭借1980年美国社会赤字严重的背景,为观众完整呈现了在当时经济发展缓慢、金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美国的底层人民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影片的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主要品质:当所有的困难都压在身上,也不放弃对自己梦想的坚持,鼓舞了所有拥有“美国梦”的人们的士气。接下来,笔者将对主人公实现“美国梦”的历程和不放弃任何机会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他在实现梦想道路上以平凡的举止所做出的伟大的壮举。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美国梦想;平凡与伟大;评析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以梦想的不断追求和实现为主题,通过主人公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突破现实的束缚,最终证明自己的价值为表现途径,激励所有的美国人不要放弃自身的“美国梦”。虽然这部电影没有收到任何重要的奖项,但是却受到了美国民众的热烈欢迎。电影是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出版的同名自传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的黑人,通过自身敢于抓住机遇的才能、不断挑战的品质以及和困难作斗争的决心,最终实现了成为股票经纪人的梦想。虽然生活给了他很多的磨难,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即使在纷乱的时代也没有失却本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原则,坚信着自己的梦想,和儿子共同奋进。当然,最终生活也没有辜负他,他取得了应有的成绩和荣耀。而他这一生的经历也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将会使得一个人受益终生。[1]
一、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故事梗概
这部影片讲述了美国著名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在成名前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命运与艰辛生活,但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家庭幸福,他选择不懈奋斗与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主人公克里斯在对人们推销着一种华而不实的医疗器械,因为没有什么用途,所以他的业绩很差,也因此让生活变得清贫。克里斯内心想为家庭带来希望,即便工作不顺心他也始终坚持着,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由于从小生长于单亲家庭,在28岁的时候才看到了自己亲生父亲,所以克里斯希望用自己的怀抱来庇护自己的儿子,他想依靠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因为生活难以继续,即便克里斯深爱着妻子,他的妻子还是不顾情面、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父子二人。接着,无力支付房租的克里斯带着儿子开始了两人流浪的生活,即便如此他依旧会因为路过幼儿园门口拼写错误的“happyness”单词而担忧,也因为写着“fuck”词语而生气,他害怕这些错误的事物会误导幼小的儿子。尽管工作上的失败让两人身处窘迫之地,但是克里斯依旧相信自己能够给予儿子幸福生活。他一再坚持努力,进入到一个不带薪水的实习职位上。在6个月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他吃了常人不曾有过的苦。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提着沉甸甸的医疗仪器去城市各个角落推销;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免费为别人粉刷墙壁,只因为交不上房租;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蹲在警察局过夜,只因为无法交汽车罚单的费用。在经历了一次次“不得不”之后,克里斯在获得了工作机会的那一刻百感交集,而他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上帝的眷顾,得到了属于他的幸福。
二、平凡当中见伟大的主题
(一)一生当中一定要有所追求
在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到处都是艰难困苦,幸福就好像一直徘徊在他四周,可是从来都不眷顾他,尽管他对幸福的定义仅仅就是给儿子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和安逸舒适的生活。他是一个医疗器械推销员,所以他每天都需要不停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产品质量,在各个街巷寻求买主,磨破嘴皮地让人家去发现自己所介绍的产品的优点,虽然他自己可能对于这些优点都还很模糊。可不幸的是,他一直所珍视的工作也正是他所受到的无尽的压力的最终来源。因为无法成交订单,他交不起房租,无法支付妻子和儿子的生活费,甚至都无力支付儿子学费,妻子最终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重压,在家庭最为艰难的时刻离开了他们。也就是在这种时刻,他意识到幸福可能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地被人追求却不能被人享有的。所以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是一个不幸的人。[2]
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追求”这一字眼,并没有带给他任何的希望,他看到的只是被这种追求压得喘不过气的艰难的生活,所以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还要继续这种追求。当然,这也是电影当中的转折点和突破点,正是因为主人公无法理解“追求”的真正含义,所以他需要通过以后的种种行动去了解和把握。而这里的这个“追求”也成为影片之后主人公为自己的梦想不断付出、坚忍不拔的伟大,同时也恰当地点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人人对于幸福都有自己的定义,而我们对于幸福的企盼往往由于主观上的退缩而成为空中楼阁。一个人要想真正把幸福掌握在手中,就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奋发向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真正的生活。
在影片之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受到巨大的打击之后仍然对生活抱有信心,当然生活也是眷顾他的,给了他另一次的机遇。所以,为了让儿子跟着自己真正过上好生活,他选择接受公司的考验,即使拿不到任何的薪水。影片发展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依然没有跟“幸福”两字沾边,但是他有了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那就是为了和儿子过得更好一定要得到目前的这份工作。从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明白,“追求”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大的激励作用,而不断推动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正是他所经受的这些磨难。而且,目前的他也认识到了,一个人需要有一个梦想,且为着这个梦想不断努力,这也正是他不断告诫自己儿子的。
在影片中,主人公不停地在奔跑,他不断地向前,尽可能加快速度,希望让自己的梦想早日实现,这种奔跑一直持续到主人公终于得到他想要的工作,获得了之后的生活保障为止。对于他来说,得到了这个职位就代表他找到了全新的自我,他终于能够放下心来,因为他能够养得起自己和儿子,能够给儿子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主人公的经历也正是给我们道出了,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极大的考验,我们不可能从中不劳而获,所有想要的都需要不断的追求,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倾注所有的力量去争取。[3]
(二)父亲是孩子最为安全的依靠
在故事开始我们就看到,主人公在做父亲的时候已经是28岁了,有了儿子之后,他感觉自己需要不断的努力,让儿子为自己感到骄傲,让妻子和儿子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即使他当时有着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但是他尽自己的全力去照顾儿子,让儿子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满足儿子的需要。虽然之后妻子离开了他们,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不得不和儿子一起流落街头,但是他仍然希望给儿子一个好的生活,所以他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儿子,满足儿子物质需要的同时也照顾到他的精神需要。可能很多人通过看这部影片,再次正视了对于父爱的看法。很多的父亲本身就是沉默寡言的存在,他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孩子玩游戏、读书、看电视等。在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一直缺席,但是正如影片中一样,父亲都是孩子得以成长的推动力,而且他们对于孩子的爱不少于母亲一分。当主人公的妻子想要带走儿子的时候,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抚养权,因为可能对于他来说,儿子就是他不断努力的最终动力,并且,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在看不到父亲的情况下长大。父爱如山,可能无言,但每一种表现都无比沉重。每一个父亲,都希望给孩子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孩子永远的依靠。
(三)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观众看到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时候,或许十分不解:这个电影怎么连片名都会写错?但是看完整部作品,就会明白导演的真实用意。之所以导演拼错了电影名称,其实是专门设定的,这个看似拼写错误的名字实际上暗指了影片中一个蕴含深远意味的场景:克里斯看到幼儿园外面的门上写着的“幸福”拼写成为了“happyness”,因此克里斯说道,“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There is i.”之后他在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又一次对儿子提到了这句话,不断重复的这句话应该会引起观众的思考。可以说导演运用的“y”与“i”是一种双关的用法,而其中深层的意思就是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Y与英文“为什么”同音),只有我(i与英文“我”同音)。借助这个单词,电影巧妙地为观众传达了这样的思想主题: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去怨天尤人,不要再多说“为什么”,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这才是幸福来敲门的真谛。在经受了一次次苦难与折磨之后,恐怕看电影的观众都会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感到绝望,感叹命运对他的不公,然而克里斯除了会在深夜的时候默默展露出一些困惑与疲惫,始终没有对老天抱怨,而是一次次振奋起来,勇敢地去突破困境,找寻幸福。
他希望给儿子更好的生活,所以他每天都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工作,带着他所有的行李。在下班之后,还要带着儿子在众多的流浪汉中间去寻求一方安睡之地,这可能还会引发一场不小的斗争。这些全都是因为他有一个儿子,他想要儿子得到幸福,而幸福是需要经过不断的追求才能实现的。所以他默默承受生活所带给他的所有的磨难,甚至还经常鼓励别人。对于他来说,每向前前进一次,他可能要付出比他人多几倍的努力。但是他也通过自身的实践在不断地向人们阐述着,只要拥有着强大的信心、刻苦努力的精神以及不断前进的品质,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他在和众多人的角逐中最终取得胜利得到了年薪80万的工作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任何人都不是你想要的幸福的施予者,你不可能靠着别人的眷顾存活,当然生活也不会一直给你偷懒的机会,你所追求的所有的幸福都该是你努力得来的,是你用全身心所争取到的。
三、结语
这部电影虽然到处都是令人心酸的镜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主人公在实现自我升华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的不如意,但是正是这种先苦后甜的剧情才让人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主人公的生活不再是银幕上遥不可及的生活,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身上。我们都知道幸福得来不易,而主人公就恰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在接近于绝境的地步仍然是可以找到不断向上的动力,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而正是这种艰苦的追求过程才更加显得每一个生活当中的平凡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所做出的和所坚持的是多么伟大!
[参考文献]
[1] 胡智萍.解读《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4).
[2] 李涛.“盒子”里的幸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盒子”的象征[J].新闻爱好者,2009(10).
[3] 王雅萍.析《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角色”[J].电影文学,2012(01).
[4] 张静.最是那如山的震撼 西方影坛经典父爱[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22).
[作者简介] 孙蕾(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造型、数字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