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国灾难电影受到全球很多影迷的喜爱,它以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人们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关注,同时还大量地向全球不同国家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着重体现在人文意识、生态意识和政治意识三个方面。其中人文意识形态下所展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家庭道德观及“美国梦”,通过影片的刻画和描述更容易使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电影通过艺术的方式使这些意识形态不知不觉中被观众所接受,并最终反映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
[关键词] 美国;灾难电影;意识形态
灾难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运用现代科技来营造逼真的场景,体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非凡的勇气和战胜灾难的决心。在电脑特技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多种电影手法与之相结合,更使电影艺术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带给观众具有震撼力的视觉享受。美国的灾难电影主要有三个类型:第一种是自然灾难。比如影片《后天》通过展现自然灾害,提醒人们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第二种是人为灾难。比如《生化危机》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告诫人们不要对科技盲目崇拜。第三种是科幻灾难,比如《天地大冲撞》通过对未来的假象,反映了人类对未来命运的思考。灾难电影通过导演运用各种惊心动魄的特效镜头,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法国的德·特拉西所提出。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关于人的心灵和意识的生命科学。然而,杰姆逊认为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意识或思想领域中的一种异化形式,其本质上可理解为是一种异化的思想。我们可以把这种异化的形式理解为所有表达信息的形式载体。当前,大众文化受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影响,人们通过这些媒介获得海量的信息,使精神得到享受,心灵得到放松。与此同时,全球的电影爱好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媒介所传递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逐渐在思想和意识上迷失了自我。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灾难类型片中,通过炫目的电影特效、栩栩如生的电影场景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不断地向观众灌输美国的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灾难片中的人文意识
美国灾难片中的人文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英雄主义、家庭道德观和“美国梦”。
(一)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灾难片中的人性化体现
英雄主义对美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并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个人英雄主义通过美国好莱坞电影得到了艺术的展现,它是美国灾难片的精髓,彰显了自我意识,同时也宣泄了自我价值。人们普遍认为,英雄身上应该体现其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还应该具备人性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过去的美国电影中,英雄如超人一般,仅凭一己之力,便可力挽狂澜。但是在现在的美国灾难电影中,英雄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不但追求爱情,还重视亲情。让观众们感觉这些英雄就生活在身边。在影片《绝世天劫》中,由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哈里接受了拯救地球的任务,展现了英雄的社会责任感。在影片最后,哈里通过卫星与女儿诀别的场景更体现了英雄对家人温情的一面。普通观众通过这些场景的描述很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再比如影片《2012》中,因为女友和飞行员的私情,俄罗斯富翁尤里抛弃了女友。但是,在登上诺亚方舟的生死时刻,他却奋力将儿子抛上船,自己掉入大海。影片从人性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主人公的残忍和温情。尽管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尤里配不上“英雄”这个称号,但在其亲人心中还是能留下英雄的形象。
(二)美国人的家庭道德观
在美国灾难片中,家庭是必不可少的主线之一。在标准的美国意识思维当中,家庭是所有一切的重心。电影作为传媒工具之一,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向世界影迷褒扬美国家庭道德观的重任。在《僵尸世界大战》中,狂奔的丧尸啃咬惊恐逃散的人群,繁华的城市转瞬成为血惺的炼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盖瑞拼尽全力,把妻儿带到了航母上,让家人获得安全。影片《2012》中,主人公杰克逊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家庭成员无私的爱,重新获得了儿子的信任,并让离婚的妻子回心转意。在科幻灾难片《陨落星辰》中,梅森教授不顾他人的劝阻,解救被外星人奴役的二儿子Ben,并且当大儿子Hal被外星人控制意识绑架自己时,并没有选择将其击杀,而是积极地拯救Hal,最终成功地从外星人手中挽回了自己的家人。这些灾难片所传递的家庭道德观念,实际上是美国家庭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在很多美国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亲密。亲情是地球上全人类的共性之一,这是美国大众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在很多美国的灾难影片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三)“美国梦”的写照
“美国梦”是指人们相信在美国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就会得到更好的生活。虽然“美国梦”被部分人认为是现代物质财富的产物之一,但还是有相当多的美国人相信,人们只有在美国才能有真正获得成功的机会。美国社会的人口流动性使得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其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具备抓住机会并战胜困难的能力。2013年上映的《白宫坠落》,该片由“灾难片之王”罗兰·艾默里奇执导,影片中查宁·塔图姆饰演的美国国会大厦警察约翰·凯尔是一个并不突出的小人物,妻子与他早已离婚,女儿对父亲心存芥蒂。因未能通过总统特勤组的工作面试,他只好陪同女儿一起游览白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恐怖袭击。白宫被攻陷,女儿被歹徒劫持。危难时刻,约翰挺身而出,从恐怖分子手中解救了女儿,挽救了家庭。并且也因为对总统成功地保护,赢得了信任,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在这部影片中,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小人物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理想,并最终完成了梦想到现实的蜕变。
二、美国灾难片中的生态意识
目前,我们社会的工业化和科技化空前快速地发展,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中国大地震、日本和印尼的海啸、印度的洪灾、美国的飓风、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人类为抗病而进行的基因改造等随时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征服的喜悦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好莱坞电影常被认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风向标”,在很多美国灾难影片中传递了对生态问题的担忧。《后天》《2012》等影片通过对大自然力量的逼真展现,告诉我们人类试图用科技改变自然的想法多么的愚蠢。《生化危机》和《僵尸世界大战》更是通过血淋淋的画面,告诫人类不要盲目崇拜科技,小小的失误将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
三、美国灾难片中的民主意识
《天地大冲撞》《独立日》《后天》《2012》等影片既体现了美国宽泛的民主包容价值,也展现了美国式的救世精神。世界由不同的国家和种族构成,当世界末日来临时,人类是地球的主人,每个人都拥有受关怀的权利。在影片《2012》中,美国率先打开舱门,平民的生命得到拯救。通过影片,美国人占领了民主道德的制高点,而代表美国精神和权力中心的总统在电影中也常被塑造成美国民主的图腾。在影片《独立日》中,美国总统用感慨激昂的演讲激发人民的斗志,与人民一起击败外星人。在《后天》中,为了生存,美国总统打破国与国之间的芥蒂,带领人民来到墨西哥。《2012》中的美国总统誓死守卫国土,与美国人民共生死。这些影片展现了美国的民主意识,并且通过影片当中人物所表现的领袖气魄,暴露出了美国妄图成为世界主宰的野心。
四、美国灾难片中的政治意识
灾难片既是类型片也是商业片。它在刷新全球票房纪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不断地影响着大众的文化心理。美国灾难片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作,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某种政治色彩。
首先,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冷战思维。在影片《2012》中,富翁尤里对俄国制造的飞机表现出无比自豪。尤里的私人飞机和那架巨大的俄制货运飞机代表的正是美俄两国。在美国人的思维中,只有美俄具有领导和拯救世界的能力。在《独立日》中,美国总统带领各国军队向外星人飞船发动总攻,并最终击败外星人。影片将美国塑造成世界的领导者,反映出美国并没有真正接受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依然将自己想象成世界的主宰。
其次,反映了美国对中东地区及朝鲜的警惕和担忧。影片《白宫陷落》所展现的恐怖分子是一群来自南朝鲜训练有素的冷血士兵。在《僵尸世界大战》中,以色列是惟一一个安全的国家,坚固的高墙将无数变异僵尸隔离在墙外。然而,一群逃难到以色列的巴基斯坦妇女相互争吵,发出的噪音吸引了墙外僵尸的注意,最终以色列沦陷。这部影片将巴基斯坦人描绘成了麻烦制造者。在现实世界中,以色列修筑的隔离墙正是为了防备这种危险。影片中的这个情节也为现实世界中的高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最后,美国灾难片反映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和肯定。这种关注和肯定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012》中,方舟在中国的制造是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制造能力的肯定。在《后天》中,美国总统带领幸存的美国人民进入墨西哥,并在演讲时表达对墨西哥人民好客的感谢。这些都反映出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的肯定。然而,当面对现实中“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崛起和政治地位的提高时,美国也通过影片来抹黑这些国家的形象。在原版的《僵尸世界大战》中加入了中国政府对藏人的迫害,传染病毒在中国产生等情节。虽然在中国版的《僵尸世界大战》中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删除,但在海外其他国家放映的版本中,很容易在观众心中留下关于中国的消极印象。
五、结 语
在全球各地,美国的灾难片不仅用高科技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取高额票房,也向全球各个国家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人们在影院既获得视听享受,也不知不觉地在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观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通过灾难电影对美国意识形态的输出方式,更加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沃尔特·惠特曼.惠特曼诗精选[M].李视歧,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2] 都春艳.从电影《2012》解读美国文化与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3(05).
[3] 申潇.浅析影片《2012》的叙事模式和人文关怀[J].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版),2010(03).
[4] 方晓枫,让“后天”永不到来——通过两部电影解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04).
[作者简介] 赵吟(1979— ),男,湖北荆州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长江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