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欲望挣扎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5日 08:25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于2005年上映,改编自1964年英国著名作家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影片叙述了查理在爷爷陪同下和其他四位获得金券的幸运儿一起参观威利·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时,发生的一些离奇故事。笔者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分析影片中威利·旺卡先生形象塑造及其性格矛盾,得出结论正是源自威利·旺卡先生心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和妥协,造就了他在故事中波折起伏的人生境遇。

[关键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威利·旺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好莱坞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改编自世界著名儿童小说家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原著于1964年出版,深受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喜爱,被译成了32种语言,在过去40年里,销量多达1 300万册。电影由蒂姆·伯顿执导,约翰尼·德普出演威利· 旺卡,弗雷迪·海默扮演查理·巴克特。在影片中,威利·旺卡先生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工厂恰好位于查理居住的小镇上。威利·旺卡先生一天连夜发出告示,邀请五位幸运获得旺卡巧克力包装纸金券的孩子参观巧克力工厂。家境窘迫的查理提前获得了作为生日的那块巧克力,可是没能在包装纸里找到金券。峰回路转,查理最终得到了金券,并在爷爷陪同下和其他四位幸运儿参观了工厂。神奇的经历和诱惑使得其他四个孩子失去了自我,贪吃自私的小胖墩掉进了巧克力河,好胜刻薄的口香糖冠军变成了蓝莓糖果,任性刁蛮的娇小姐摔进了垃圾炉,狂妄自大的电玩迷钻进了电视传送成了信号微粒。查理没有被旺卡先生提供的条件所迷惑,他成为最后的赢家,他和他的家人都住进了巧克力工厂。而威利·旺卡先生也是赢家,他收获了查理的友情和家人的亲情。

通过对影片情节发展过程的反复研究,我们发现在威利·旺卡先生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运用。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威利·旺卡人物形象,我们首先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加以了解。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主要反映人自身享乐的冲动和欲望,受到现实社会的制约。而超我比较理想化,负责实施对本我的监管。自我“趋利避害”,协调“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本我的享乐欲望时刻受到世俗的压制,人的原欲一旦得不到充分发泄就会在极端时产生精神病症状。若要缓解痛苦,就必须让“原欲”得以宣泄。威利·旺卡先生长期处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为了不在现实中肆虐破坏,他一直蜷缩在远离人群的巧克力工厂释放痛苦。我们从威利·旺卡先生的形象塑造和性格矛盾着手,深层次探寻威利·旺卡先生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其传奇人生中的体现。

一、威利·旺卡先生本我叛逆

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原始的自己,是享乐欲望的体现。本我奉行“快乐原则”,不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欲望,逃避苦难。威利·旺卡先生本我的叛逆始于童年。他的父亲是牙科医生,为了让儿子威利能展现雪白整齐的牙齿,不仅粗暴地禁止威利吃糖果,还强硬地让威利戴上牙套。孩提时代的万圣节,威利“不给糖就捣蛋”得到了不少糖果。在父亲发现他偷吃了糖果后,大发雷霆,将整袋糖果全部扔进火里烧光了。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威利与父亲反目成仇,不告而别离家出走了。为了满足自己对巧克力糖果的欲望,为了报复父亲施加的严苛责骂,威利从学习制作巧克力到开办巧克力工厂。通过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巧克力销往世界各地,威利征服了众多热爱巧克力糖果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快乐”,远离了父亲曾经给自己带去的痛苦。

威利·旺卡先生创立了他的巧克力工厂后,敢于不断创新,如日中天的生意引起了竞争对手的敌视。神秘配方的泄漏使得市场上旺卡巧克力的盗版产品层出不穷,甚至让他的声誉受到了影响。威利一气之下解散工人,紧闭厂门,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威利真正要处理的只是那些被竞争对手收买的间谍,他却任性而为,把怒气释放到工厂其他的工人身上,于是像查理爷爷一样无辜而又善良的工人就失业了。他借助高度机械化的生产流水线,雇佣原始丛林的奥古伦伯人,训练松鼠,维持工厂源源不断地把各种美味巧克力销往全球。威利“快乐”地收获财富,营造自己的神秘形象,愈合遭遇背叛的伤痛。

威利·旺卡先生带领金券获得者和他们的家人参观巧克力工厂,他利用各种方式,教训了娇生惯养的小胖墩、口香糖冠军、娇小姐和电玩迷。连巧克力糖都不能尽情享用的童年怎会快乐?威利如同儿戏般地玩弄这些骄纵的孩子和溺爱他们的父母,让自己受伤的心能够得到抚慰。查理成为最后胜出的幸运儿,然而威利嫉妒查理的快乐,为了剥夺那种他自己没有体会的家人温情,他让查理从此再不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借此能够把自己的孤独寂寞转嫁给查理。从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威利·旺卡先生想要逃避来自失望、背叛和嫉妒的痛苦,他的各种举措追根究底就是本我的叛逆,不计后果也要快乐至上。

二、威利·旺卡先生超我创世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超我是意识层次的,受道德良知的监管,压制潜在欲望,与本我针锋相对。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想构成,为了抑制本我并遵循社会规范,奉行的是“道德原则”。影片中的威利·旺卡先生因为幼时父亲粗暴野蛮地禁止他吃糖而受到心灵伤害。他渴望父亲的通情达理,憎恨父亲的古怪“癖好”,想要摘下牙套,尽情享用巧克力。然而威利自我的叛逆促使他离家出走,他未能缓解和父亲之间的水火不容。他又不能拉下面子去向父亲认错服输,于是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巧克力制作的学习和研发中。刻苦钻研的回报显然是丰厚的,威利声名大噪却内心孤独。他信奉的道德准则不容许他幼稚地通过衣锦还乡去挑衅父亲的权威,他只是更加狂热地去创制更多能够征服消费者的巧克力。

在遭遇了工厂神秘配方被间谍窃取并泄漏给竞争对手时,威利·旺卡先生失控的后果就是隔断与人类社会的交流。他醉心沉迷研发巧克力的机械化生产,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只为收集巧克力制作所需的原料,误打误撞结识了原始奥古伦伯人,用可可豆雇佣他们取代人类加工巧克力。奇思妙想训练松鼠挑选优质核桃,便捷高效,进一步扩大了巧克力工厂的生产。威利的道德良知让他没有像竞争对手那样雇请间谍破坏对方的生产,或者通过恶性竞争挤垮对方的生意,当然他不遗余力地生产更多的巧克力,让其他的竞争对手只能在他身后拼命追赶却永远没有赶超的机会。

开始接待五位金券获得者参观巧克力工厂时,威利·旺卡先生由于长时间没有和人类社会的交流,表现出了不善言辞的一面,他的故作神秘受到了几位骄纵孩子的讥笑。威利·旺卡先生自我克制,没有为了释放自己的不满,而对孩子们妄加惩戒。但是后来这几位骄纵孩子因为自身的贪婪、任性、刁蛮和自大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与威利想要把查理永远留在巧克力工厂的后果相比,那些恶作剧似的折磨还是在孩子们和家人的承受范围之内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威利·旺卡先生依然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不会为了满足本我的快乐放弃自身的良善。为了满足欲望,实现快乐,威利不计后果地离家出走,后来关闭了工厂,甚至要求查理放弃家人,但是最后他把自己想要逃避的失望、背叛和嫉妒之痛转化成了动力,促进了巧克力工厂的垄断性的生产和销售。

三、威利·旺卡先生自我传承

弗洛伊德有关心理划分的第三个层次是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介乎于本我欲望需求与超我现实需求之间,弥补了本我的劣根性,世俗了超我的理想化,因而使人格得以协调发展。威利·旺卡先生在幼年时因为喜爱糖果违背父亲的意愿而受到粗暴惩罚,他为了躲避父亲的冷漠伤害,逃离了本应充满温馨的家庭港湾,可是他最先光顾的不是游戏厅之类的场所,而是一个万国博览会的介绍展示会。威利虽然年幼却极有主见,并没有因为离家出走无人管教而混迹街头或者加入黑帮。他从一开始就制定目标,先是学习巧克力制作,再是自己钻研开发新品种,可以说小小年纪的威利心智十分成熟。多年以来威利不愿主动去打破横亘在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冰冻,所以一直饱受对家人亲情渴望的折磨。威利·旺卡先生依靠巧克力制作声名远播,带着一丝赌气的成分,希望能够让父亲对自己的生活境况有所了解。由于他长时间与外界社会隔绝,封闭在巧克力工厂内,与人交流需要参照事先精心准备的讲稿。他需要更多接触社会,获得来自身边的关心和温暖。经过深思熟虑,威利决定接待获得金券的小参观者和他们的家人。在带领查理和他爷爷参观巧克力工厂的行程中,威利被查理和家人之间的温情流露所打动。然而威利不愿接受自己内心的伤疤早已愈合这一事实,他给获胜者查理两个选择:和家人在一起继续困苦生活或者离开家人继承巧克力工厂。这其实就是威利给自己的选择,他希望从查理的答案中找到自己该做的决定。所幸的是查理拒绝了和家人分离,拒绝了继承和守护巧克力工厂的机会。在查理的鼓励和陪同下,威利·旺卡先生终于放弃了自己多年的坚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当在家里发现父亲多年以来收集了有关自己的各种报道,默默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威利选择了原谅父亲对自己儿时的粗暴苛责。父亲多年的牵挂弥补了威利在外流浪多年亲情和温情的缺失,与父亲的团聚让他完成了自我救赎。影片最后,为了感谢查理的帮助,威利帮助查理和他的家人把那栋破旧的小木楼搬到了巧克力工厂,他们住在一起,幸福生活,共同守护家园,传承事业。

四、结语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三个层次之间是不能分离的,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当本我和超我在自我的协调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人的个性才能处于正常发展状态。一旦自我不能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人的心理就会出现病态。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神秘莫测的巧克力制造商威利·旺卡先生一旦被揭开面纱,就会发现他不过是一位自我协调失控的心理病人。他幼时受到亲情伤害,选择了逃离家人追求快乐;他醉心事业受到背叛,选择了自我封闭忘记痛苦。对亲情的渴望和对家庭的期盼治愈了威利·旺卡先生,他最后选择了回归家庭,与父亲团聚;他帮助了朋友,也收获了友情和亲情。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遭遇挫折逃避现实的时候,原欲得不到满足,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失去约束效力,就会像威利·旺卡先生一样自我失控,心理出现病态。只要心存善念,感恩家人,坚守自我,把握道德底线,我们也一定能够像威利·旺卡先生一样战胜欲望,释放痛苦,收获幸福。

[参考文献]

[1] [英]罗尔德·达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M].任溶溶,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2] 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婧.《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惩戒主题[J].电影文学,2008(16).

[作者简介] 刘剑(1978—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英汉对比研究。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