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沙士,在 2016 年被评为中国最难喝的饮料中位居第三。
在广东一带,还流行着另外一款饮料,叫亚洲沙示。
曾一度让双沙士 / 示的拥护者,为了争夺谁比较好喝,而大动干戈。
如果你非要玩物君找它们相似点,大概就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那么回事了吧。
不过被评为最难喝的饮料,还是黑松沙士。
可在今年,它却逆风翻盘、向阳而生了。
为什么?
待玩物君为你一一解答。
台湾经典老牌
黑松沙士的祖籍来自中国台湾,是台湾本土最具有代表性的饮料。
据可靠台湾小哥称「黑松沙士是他们幼时的回忆,怎么喝都喝不腻」。
它相当于南方小孩的玻璃瓶维他奶,是上体育课时的点睛之笔。
外包装也是极具年代感,红黑黄相间的色彩搭配,加上十分原生态没有过多设计的黑松沙士四个字,见过一眼便不会忘记。
在台湾,这款看起来富有「吉祥」感的饮料,用来供奉拜拜也很符合调性。
而被人评为难喝第三名的就是这款最经典款的黑松沙士。
既然它是台湾地区最富有代表性的饮料,为何在大陆就成为最难喝的饮料之一呢?
口味问题。
多数人在喝过黑松沙士后,都一致表示它带着一股浓而难以下咽的风油精味。
黑松沙士的爱好者就表示不服,出来呛回各路网友:「难道你们喝过风油精」?
但黑松沙士却静悄悄地自制出加盐版,为的就是降低风油精味,看来这一言论已经不攻自破,
那又如何,黑松沙士在部分人的心里,还是很有分量的。
不过,黑松沙士又被爆出含糖量过高,经常喝容易得糖尿病。
黑松沙士急了,就在去年的时候,黑松沙士出了一款名为「清爽 der」。
「土味」的逆袭
这一款清爽 der 可以说是颠覆了从 1950 年以来所有的黑松沙士。
原本让人过目不忘的「土味」风,全都不见,新设计的颜值直逼其他走极简风的饮料。
一贯显眼的「黑松沙士」四个字,也不再是包装上的重点,换成了简洁干净的数字「35」。
那它的寓意何在?
就如刚刚所说,糖分过高的黑松沙士,让它的爱好者都不敢每日一瓶自饮了。
这个 35 ,是一个减法。
黑松沙士想要体现出在这款饮料中,糖分的含量减少了 35% 。
将 35 放到最大,是想让用户第一眼就能看到最重要的信息。
而上方的黑色形状内,则加入较为洋气的英文,黑松沙士四个字极其不突出。
上个月黑松沙士还专门为了宣传这款新的「清爽 der 」在台北开了一家快闪店。
这家店就叫黑松沙士清爽 der 选物店,是想将清爽 der 的概念延续到这家店里去。
整间店都采用了白色为主调,走的是极简小清新风,引来了不少文艺圈的人前去逛。
门口有这么一句标语:「用减法 过出好生活」,是这一次的主题。
店内不只是售卖清爽 der ,还有部分周边。
本子;
杯子;
帆布包;
还有一些贴纸
黑松沙士突如其来的「变型」,让很多人都觉得猝不及防,有好评如潮,也有反对的声音。
反对的人都是觉得黑松沙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老品牌,它的老包装更有情怀,是一种回忆。
而这种突变的极简风格,被很多人叫做「万用设计」称它既可以用在洗发水上、也能用在酱油上,一点个性都没有。
对此,这个新包装的设计师彭星凯是这么回复的:
「当你幸运能作为一名消费者,请记得在你面前每一个亮丽的包装,都耗费过相同的心血,都是一群每天置身市场研究,训练有素的行销人聚在一起所做出的决定 ... 请交换尊重。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说。我真做了酱油你们也会说像沙士好吗」
也有设计师出来支援黑松沙士,觉得这个新设计特别好,有让人从架子上拿起来的欲望。
像黑松沙士这种突然土味变型走极简风的品牌,并不少。
有前段时间也被炒得轰轰烈烈的海澜之家,为什么他们都选择在这个时候变型?
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夜之间,极简变成热潮
减法、简约,说不清从何时开始,极简风格变「热」了。
反观近年的国货浪潮。
卫龙用苹果风广告,重新攀上了零食界的顶端。
海澜之家推出 MUJI 风家居支线,令人恨不得把全套产品都搬回家。
一种错觉,浮现在无数看客的心中:极简 = 高级。
果真如此?
或许我们可以从 MUJI 无印良品在日本的崛起找到答案。
不久前,我们在讨论 MUJI 的广告美学时提及过,MUJI 诞生于日本经济无比发达的 80 年代。
彼时,日本经济正值高速发展时期。
受益于「终身雇用制度」,大部分日本国民可以说是没有经济压力。
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消费能力不断攀升。
人们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夜夜笙歌。对于奢侈品牌的喜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
任何产品,无论多普通,只要印上了某个大品牌的 LOGO,就能以高于原价几倍的价钱卖出。
而且,很畅销。
有一个笑话:在那个时代,若将「CHANEL」的标识刺绣在卫生纸滚筒的布盖上,那布盖就会很畅销。如果现在香奈儿女士还活着,来到东京的洗手间,看到自己的名字被用在洗手间里,一定会大为吃惊的。
——小池一子
MUJI 创始成员之一,负责文案创意工作
名牌热潮之下,MUJI 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
不再用品牌的名字来推销,把重点放回到实质的东西 —— 商品本身,关注用户最需要的东西:原材料、舒适度、性价比、使用方便,传递商品自有的价值。
在人们的审美因过分华丽而逐渐感到疲倦时,注入全新的力量。
是更高级?还是更理性?
除了回归商品本质,极简风的背后,其实也是一场消费观念的重塑运动。
你用什么,很多时代表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初期,人们偏向于选择大牌、名牌、奢侈品牌,用来彰显个人的品味和地位。
可当名牌奢侈品慢慢变得寻常后,大家又会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我最需要的?
所谓的极简风商品,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MUJI 创立之初,会在每个商品上面写明:是去掉了什么东西、减去了什么环节,才能达到这样的低价。
有理由的低价,将消费者的目光,引领到商品关键的价值点上。
备注:「有理由的低价」是基于日本的消费水平来说。
极简风,就好比一剂有效的退烧药,让大众从狂热消费,逐渐回归到理性的层面。
反观近年国内的消费情况,物质日趋丰盛。
虽然未到狂热的程度,但是也足够让人仿佛身处万花丛中,产生目不暇接的感觉。
这股极简风,在物流横流的世界里,给人提供精神上片刻的平静。
反而更让人爱不释手。
性冷淡高级?或者说,此前几十年间各种夺目的、亮眼的、色彩斑斓的风格低级吗?
我不认同。
「极简」的兴起,甚至逐渐有主流化的趋势,只是随着大环境的变更,造成人们审美和选择上的变迁。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用随波逐流,喜欢什么,就买什么。遵循内心,支持你喜欢的东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