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陈忠实巨著改编的大制作电视剧《白鹿原》正在热播。先不说改编的如何,单是反复出现的大碗面,就让人口水直流荡气回肠热血贲张。
剧中,这碗面是这样登场的:白嘉轩娶的第七房女人仙草,大柴锅里捞出又长又宽的面条,铁勺里"滋拉"一声热油泼在辣子葱花上,然后把几碗面端上院内的小饭桌。
主仆一家人捧起粗瓷大碗,或坐或蹲,滋溜着吃得倍儿香,白嘉轩还不忘让女人再来一瓣大蒜。
从他们满意的吃相和享受的表情上不难看出,得了,一碗面,一家人认可了这个女人。
此后,剧中多个吃饭的场面,不管是田间地头,家中院里,还是大席面上,都少不了这碗面。
这就是传说中的陕西八大怪"面条宽的像裤带"之大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因为宽似裤带,制作时在案板上甩打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故而得名biangbiang面。
对,就是这个字。
这个字笔画繁多,造型怪异,词典里未录入,电脑上打不出,认不得写不来都属正常。
而这个字,陕西人十有八九都认得,十有八九也和你一样不一定都能写对。
秦人不缺少智慧,为了这个字的写法,编了多个版本的顺口溜,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留个钩搭挂麻糖,坐个车车走四方。
依着这个口诀,不识字的陕西老头老太太也能写出个八九不离十。至于这个字到底是咋样创造出来的,恐怕连汉字始祖仓颉也是一头雾水?
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小麦是沿着丝路传入中国的,从此,就在三秦大地扎下根来,蓬勃生长,几千年来,让老秦人演绎得丰富多彩,花样百出,吃法多样。
因此,陕西的面条不只电视剧《白鹿原》中一种吃法。
陕西人天生的爱吃面的命,大街上的面馆比饭馆多。但到底陕西面食有多少种呢?粗略估计,也有五六十种之多。
除了前面说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最常见的还有岐山臊子面、扯面、刀削面、西红柿鸡蛋面、蘸水面、宫廷罐罐面、鲍鱼翅面、酸菜面等等等等……
由于地城不同,又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面。到了高原,"十里不同天",到了陕西,"十里不同面",什么华县洋芋面、关中凉面、礼泉烙面、户县摆汤面、西府干拌面、乾县浇汤面、韩城大刀面、耀州疙瘩面、耀州蘑菇窝窝面、汉中梆梆面、合阳叶面、麟游血条面、彬州御面、澄城手撕面、安康杂粮浆水面、扶风涎水面、大荔炉齿面、商州糊汤面、洛南糢糊面……
普通人家日常做的什么捞面、烩面、炒面、蒸面、旗花面、拌汤面……
还有一些时令面,如,翡翠面、腊八面……
因制作工具和方式不同,又生出什么拨刀面、棍棍面、揪面片,不一而足……
更有一些名字奇特的面:猴头面、蕞面……
这还不包括用米、荞麦等作物制作的各类米皮、面皮、擀面皮、饸饹等等……
真可谓,陕西人把个面条弄得风生水起,充满了想像力和创造力!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谁也无法撼动陕西面食王国的地位。的确如此,一个普通的陕西主妇,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不会做面的女人,都不好意思给人当媳妇。
老陕吃面要用大碗,正所谓"碗盆分不开"。碗大,面搅得开,不垞不粘,吃着筋道爽快。
一位江南的朋友初来陕西,请其吃面。很快女服务员端面上桌。看着面前的大碗,朋友惊得嘴巴半天合不拢:"能不能换个小碗?"答:"这是我们店里最小的碗……"服务员也是一脸惊讶,俺也没见过小碗吃面的呀。
“吃一碗面喜气洋洋”。吃一碗面,就是幸福;一碗面下肚,世界都是我的了。
陕西人,就是这么简单、实在、可爱……
哥们,别忙着只看《白鹿原》了,有空到陕西来咥面,保证天天不重样,不叫你吃爬下,不是陕西人!不会吃面,更不是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