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吃了如意菜,一年到头都如意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5日 14:06    编辑:landyliao    来源:朱学东的江南旧闻录 奢尚网 » 生活

(黄豆芽,形如如意,故称如意菜,江南乡村年三十必备菜肴。图片来自网络)

江南的除夕年夜饭,必得有一道菜,菜名如意菜。祖辈相传,吃了如意菜,新年万事如意。

这如意菜,听起来高大上,但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其实就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豆芽菜!

豆芽菜是故乡人都喜欢的一道家常菜,利索爽口。豆芽菜有黄豆芽和绿豆芽之分,但能够在除夕之夜被端上那顿一年中最盛大豪华的宴席的豆芽菜,只有黄豆芽才有资格,也只有黄豆芽才能真正被称为如意菜。平素虽也有称绿豆芽为如意菜,多少有些山寨的味道。

无他,只有黄豆芽与如意这种器物最形似。

如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器物。最早的如意其实就是痒痒挠,用它来挠背上痒痒,俗称“不求人”。后来痒痒挠逐渐演化,艺术化,有了更精致的形状设计,材质也逐渐高贵化,越来越与富贵相结缘,成了菩萨手中物,庙堂大人怀中宝,有了吉祥如意之意,也就登堂入室了。

这黄豆芽菜,取其形意,故称为如意菜。

黄豆芽形,与登堂入室的如意形似(切记,这与不求人的痒痒挠已是两回事),取其形,故称之为如意菜。

豆芽无土而生,不涉污秽,干干净净,晶莹透亮,冰肌玉质,取其意,清清白白,事事和顺。

农耕时代,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勤劳方能有稳定的生活。所以,先祖们总是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托寄于一切象征美好的物事上,凡事要讨口彩,讨吉利,以避凶趋吉,这是如意菜等名字的根源所在。

谁能拒绝这种美好的向往呢?

所以一代代传下来,即便在政治最惨酷的年代,这如意菜仍在私下相传,一直到如今。

我依然记得小时候,那是还是人民公社时期,除夕吃年夜饭时,我们并不喜欢吃寡淡的如意菜,好不容易年夜饭荤物多,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难得可以放开打牙祭的荤菜上时,祖母都是要给我们兄弟碗上夹一筷子如意菜,一边夹菜,一边念叨“吃了如意菜,新年新数全如意”之类的话。

政治丕变之后,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一度被政治强行驱散的旧传统迅速恢复了生命力,包括如意菜。

后来如意菜也几经改造,比如放些百叶丝(豆制品)、肉丝之类,以中和豆芽过于寡淡的味道。

如今物质条件丰富,我们从小时候对大鱼大肉的疯狂追捧,到多少有些厌腻了,但除夕夜的饭桌上,各道菜肴虽有改造,但依然恪守着传统的寓意和寄托。而吃多了大鱼大肉的嘴,终于自觉地追逐起黄豆芽之类味道寡淡一些的菜品,以中和酒肉。我想,黄豆芽做的如意菜,到这个年代,才算是实至名归了。

父母信奉自己喜欢吃什么自己选,不再像祖父母那样,总是在饭桌上给孩子们夹菜了,但也会提醒大家,什么菜都要吃一点,因为每一道菜,不仅味道不同,更有不同的寓意和寄托。

而我,这个无神论者,则会比父母严格,甚至会像当年祖母一样,动手给自己的孩子夹那些充满传统寓意的菜,并会告诉她这菜的象征。没有人教我,全部来自自觉。

或许,生活和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去的。

2016.2.27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