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应酬喝酒免不了,“解酒药”又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饮入的酒精经胃和小肠在30分钟~3小时内完全吸收,其中80%由小肠上段吸收。而空腹饮酒时,1.5小时内吸收多达95%以上。吸收后的酒精90%在肝内代谢、分解,10%由肾和肺脏排除。
饮酒过度的危害
大脑
少量酒精能使人自觉振奋,机警,注意力集中,但是实际结果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少量酒精个有镇静作用,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直辖市机能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
肝脏
长期大量饮酒,几科无可避免地会导致肝硬化,有病的肝脏不再对来自消化道的营养加以处理,也无法再处理摄入人体的药物,肝硬化的症状很多,而且是扩散性的,这些症状包括水肿(液体滞瘤,腹胀),胃疸(皮肤及眼白发黄)。
皮肤
酒精是血管扩张剂,可使身体表面血管扩张,它除了使你看起来脸红红的之外,也会使你身体组织过分散热,这会造成你在天冷时全身冰冷(体温过低)。
心脏
大量饮酒的人会发生心肌病,心肌病就是心脏肌肉组织变得衰弱并且受到损伤。
胃
一次大量饮酒会使你出现急性胃炎的不适症状,连续大量摄入酒精,会导致更严重的慢性胃炎。
生殖器官
酒精会使男性出现阳萎,对于妊娠期的妇女,即使是少量的酒精,也会使未出生的婴儿发生身体缺陷的危险性增高。
解酒药的作用
“解酒药”的功效主要是加快酒精代谢、排泄;缓解人体不适症状。网络上用于解酒的“小秘方”甚多,究竟哪一款才是“对路”的呢?
历代本草中明确记载有解酒作用的其他药物,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可归为以下三类:
(1)清热利尿类(药性多偏寒凉,具清热解毒等作用),如西瓜、香蕉、甘蔗、莱菔子、绿豆粉、藕、薄荷、菊花、白茅根等。
(2)生津止渴类(味甘酸性平和,具解酒消食生津作用),如橙子、柑、金橘、杨梅、橄榄、柚、橘、柿、山楂、葛根、五味子等。
(3)芳香化湿类(性味多辛温,具健胃止呕,化湿醒脾等作用),如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丁香、草果、扁豆等。
不过这些药材有的数量较少操作性不强,不妨在家试试以下几种!
1、葛花解酲汤(经典解酒方):方中选葛花、白蔻仁、砂仁三药各15g为君药,干姜、神曲、泽泻、白术各6g,猪苓、茯苓、人参、陈皮各4.5g、木香1.5g、青皮1g等诸药配合共祛酒病。它主治饮酒太过而至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摇颤,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等醉酒症状。葛花解酲汤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被后世许多医籍引为解酒常用主方,此方为韩国医学家广泛接受,系解酒名方。
2、清爽露:薄荷5g,菊花10g,葛花5g,山楂15g,白茅根15。清热醒神、利小便。
3、枳葛饮:枳椇子10g、葛根10g、枸杞子4g、山楂4g。解酒除烦,护肝。
所谓”小酒怡情,大酒伤身”。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众所周知。对身体最好的保护方法是少喝酒。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一定要先吃些食物垫垫肚子,空腹喝酒对食道、胃的刺激最大。“解酒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一定的醉酒症状而酒精对器官尤其对肝脏和肠胃的危害依然存在。所以,大家切不可太依赖解酒药,贪杯无度。(张颖颖)
四大常见饮酒误区要注意
误区一:不吃东西直接喝。空腹喝酒意味着酒精可以毫无阻挡地进入身体里,抵达胃部,直接损伤胃黏膜。空腹喝酒还会容易引起酒精性低血糖,这类患者一般不会出现酒精引起的兴奋状态,反而是喝酒不久后出现脸色苍白,全身出冷汗,随后出现嗜睡、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因此为避免饮酒带来的不适,喝酒前准备工作很重要,谭主任建议可先食用几片面包,加以饮用热牛奶或豆浆等,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的吸收,促进分解。
误区二:喝太快太多。酒桌上时常出现这样的习俗,如杯满有诚意,一口闷才爽快,所以很多人不小心喝得特别快特别猛,且一下子喝得比较多。谭主任认为这种喝法会让,血中的乙醇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因为身体没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因此这么喝最容易很快出现醉酒。
误区三:混搭饮料更容易醉。有些人会把酒和其他饮料混着喝,最多的就是红酒配雪碧,还有啤酒加可乐等,威士忌加冰红茶等。类似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会在胃部释放出二氧化碳,反而加快了身体对乙醇的吸收。此外,由于配了饮料,原本的酒口感更好,此外有些人以为兑了饮料,酒精被稀释了,而这样的认知会让人不知不觉喝多,最后醉了都不知道。
误区四:喝酒抽烟。有些人喝酒还喜欢抽烟,但这样的做法最要不得。因为酒精能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香烟中的尼古丁又特别容易溶于水,喝酒抽烟可以说加速了人体对尼古丁的吸收,尼古丁对身体又有“麻醉”作用,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喝了多少,可以说喝得越多,抽得越多,伤肝又伤肺。